治理目標
1. 安全。(抑製及殺滅病源菌,對現場環境之衝擊及是否造成二次汙染為第一優先考慮)
2. 無臭味。(去除二氧化硫、硫化氫、氨氣等具惡臭味的有害氣體)
3. 藍藻、微囊藻去除。(具強烈神經毒性可抑製與殺滅大多數種類微生物)
4. 水體富營養化去除。(降低COD、BOD、氨氮、總氮、總磷)
5. 汙染物降解。
6. 透視度大於60cm。
7. 魚蝦水族生物實現就地繁衍複育。(恢複生態多樣化達到植物、動物種類多樣化)
治理方法
投入微生態誘發控製係統製劑後改變水體環境物質,誘發在原先水體內已存在、但處較劣勢甚至瀕臨絕跡的微生物獲得複育生長,微生物生成必然會消耗營養物質,水體汙染隨著微生物的不斷生長而被逐步消耗降解,隨著水體汙染物的降解,水體環境會慢慢走向原來的宜生環境,再借著生物彼此競爭合作的關係,建立新的食物鏈,從而重新構建微生態體係,進而恢複並強化河流、湖泊的自淨作用。
技術優勢
● 安全、非化學、純生態技術服務,對人和動物無危害,且不會產生二次汙染。
● 一水一策,專業定製治理方案。
● 不改變河流、湖泊的現狀,無需額外修建設施,原地進行水體的綜合生態修複,恢複河流、湖泊本身的自淨能力與生態係統。
● 無需截斷河流,流水狀態下亦可采用。
● 維護簡單、費用低廉,是常規治理費用的1/3甚至更低。
● 通過後期的維護,徹底解決河流、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且不會出現反複。
原理說明
在受到汙染的河道、湖泊中投入微生態誘發係統研製的微生物製劑(乳酸酵素),改變水體環境物質,誘發原先在水體內已存在、但處較劣勢甚至瀕臨滅絕的有益微生物獲得複育生長,微生物生長必然會消耗水中的氮磷鉀等富營養化物質,水體汙染隨著微生物的不斷生長而被逐步消耗降解,隨著水體汙染物的降解,修複過程中黑臭水體透明度逐漸提高,陽光透進來了,底泥中的有機物不斷減少,水草開始紮根,一條河就像一個天然的汙水處理廠,河水各項指標持續變好,植物、動物、微生物係統相互依存,水體生態環境會慢慢恢複走向原來的宜生環境,再借著生物彼此合作的關係,建立新的食物鏈,而重新構建微生態體係,進而恢複並強化河流、湖泊的自淨能力。
當環境因異常物質存在,引發現地原有微生態崩潰,其連鎖效應將導致原有動植物難以生存,農牧漁無法耕作養殖,最終導致人亦難以生存。而生態誘發複育的意義與目的,在於藉由現時環境分布於空氣、土壤、水體等環境中的益生菌種屬,以先行克服異常物質的障礙,激活誘發現地原有環境中的原始益生菌係統,回到環境中重新建構相符現時,氣候、物質等變量的一次微生態循環,而環境中獵食特定一次微生物的二三原後生動物,亦自然生成回複於該環境,此基本微生態建構回複後,依循其後存在的動植物自然活絡。
一次細菌以解離物質獲取所需,二次原生動物獵食一次細菌與小型遊離性物質獲取所需,三次後生動物則獵食一次細菌與二次原生動植物及大型遊離物質為所需;獵物與獵食者必然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此為微生態的生物軌跡。
生態是有效的代代接續。上代或(上階)生物所產生之衍生物或排泄物,就是續代或次階之物種的營養源或是維生、再生的利用物質。(宇宙沒有廢物,生態沒有廢料)。此種現象自始至終,以食物鏈的型態演繹完全的生態競合、消化、替代、衍生、消滅、再生、還原等各式各樣完整的生物循環係統。